首页 无息外盘配资 外盘开户配资 外盘配资公司

外盘开户配资

你的位置:无息外盘配资_外盘开户配资_外盘配资公司 > 外盘开户配资 > 配资炒股怎么 《宋史》首次设立“道学传”,介绍了哪些知名人物?有哪些故事?

配资炒股怎么 《宋史》首次设立“道学传”,介绍了哪些知名人物?有哪些故事?

发布日期:2024-08-28 10:05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配资炒股怎么 《宋史》首次设立“道学传”,介绍了哪些知名人物?有哪些故事?

资金方面,该股资金流入4.08万港元配资炒股怎么,流出0港元。

#图文夏日征集令#

道学列传

道学,是指宋代学者周敦颐创立的“性命之学”。周敦颐恢复了中断近千年的儒家“道统”,赋予儒学新生,又被称为理学。《宋史》首次设立“道学传”,用四卷篇幅,叙述两宋众多理学家的事迹。本书选择程颢、程颐、张载、朱熹、张栻为代表。

理学奠基者程颢

程颢(1032—1085年),字伯淳,号明道,河南府洛阳县(今河南省洛阳市)人。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,“洛学”代表人物。

程颢出身于官宦之家,自幼好学,十五岁时拜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为师。二十六岁考中进士,在各地历任地方官,多有政绩。

程颢在鄠(hù)县(今陕西省西安市邑区)任职时,一个百姓借住他兄长的住宅,挖地挖出许多铜钱。兄长的儿子状告叔父,说这些钱是父亲四十年前埋的。程颢立刻叫人在铜钱堆中随便取来上万钱,然后仔细辨认,说:“这些钱都是五六年前铸造的,没有一枚是四十年前的。”那人顿时哑口无言。

后来,程颢担任晋城县(今山西省晋城市)县令。一个姓张的富豪父亲去世,这时来了一个老头,声称是张富豪的亲生父亲,因为家庭贫困,自己不在家,妻子将儿子过继给张家,并拿出一纸字据作为证据。程颢看到字据中写着“张翁”二字,对老头说:“当年张父不过四十岁,哪有称作老翁的?”老头吓得连忙谢罪。

程颢在晋城县任职三年,努力减轻百姓负担,教以孝悌忠信,鼓励邻里和睦友爱,奸邪小人无处遁形。鼓励百姓收留困难群体,大力发展教育事业,让孩子们有书可读。百姓很拥戴他。

1068年,宋神宗久慕程颢名声,提拔他到朝中任职。当时宰相王安石正在进行变法,受到很多批评,王安石经常与守旧派展开辩论。

有一次,程颢接旨前往政事堂议事,恰好遇到辩论,王安石逐渐急躁,态度也蛮横起来。程颢生性温和,慢慢说道:“天下的事情,不是一个人说了算,你平心静气地听吧。”王安石这才冷静下来。

程颢向来以正道为先,绝口不谈功利。他认为王安石变法功利心太强,与自己理念不符,于是辞掉朝廷职务,担任地方官,继续为百姓做事,政绩斐然。后来因拒绝效仿其他地方做形象工程,遭到弹劾被贬官。

1085年,宋哲宗继位,召程颢入朝为官,程颢还没有启程,就病逝了,终年五十四岁。

程颢自从跟随周敦颐学习后,一心追求道学,以儒学“六经”为根基,吸收佛教、道教思想加以融会贯通,主张“理”是万物的本体,奠定了理学的基础。因为常年与弟弟程颐在洛阳讲学,他们的学派被称为“洛学”;程颢通过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,逐渐形成了一套教育思想体系,这两方面的成就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。

程颢著有《易传》《经说》《外书》《文集》等,他和弟弟的语录被弟子们编为《程氏遗书》。

安贫乐道的程颐

程颐(1033—1107年),字正叔,世称伊川先生,河南府洛阳县人。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,和兄长程颢合称“二程”。

程颐十四岁时,和程颢一同拜周敦颐为师。十八岁时,年轻气盛的程颐上书宋仁宗,希望他抛开世俗欲望,以正道为本,仁宗没有回应。

二十四岁时,程颐在太学读书,遇到掌管太学的官员胡瑗(yuàn)考试学生,程颐立刻写下一篇文章,陈述自己的观点。胡瑗赏识这篇文章,立刻授予他“处士”身份。

1059年,程颐参加科举考试,没有考中,自此不再参加科举,潜心研究儒学,和程颢一起,以传道授课为己任,到处讲学,开创了“洛学”一派。

两兄弟的名气越来越大,许多士人前来求教,程颢去世后,程颐始终坚持讲学。有一次,进士杨时和友人游酢一起前来求教,程颐正在休息,二人不敢打扰,站在门外等候,这时下起了鹅毛大雪,二人一直站在雪中。等程颐醒来,门外积雪已经一尺深,二人这才进门请教。这便是“程门立雪”的典故。

宋神宗去世后,他的儿子宋哲宗即位,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执政,程颐得到举荐,教哲宗读书,不久被迫辞职。等到哲宗亲政,旧党被清算,程颐受到连累被贬斥,依然在被贬之地坚持讲学。1107年,程颐病逝,终年七十五岁。

程颐因为高寿,讲学时间长,故而培养了很多理学子弟。程颢的不少著述,程颐都参与了。后人将两人的著作汇编为《二程集》,该书成为理学的重要著作。

学古力行的张载

张载(1020—1077年),字子厚,世称横渠先生,长安县(今陕西省西安市)人,祖籍大梁(今河南省开封市)。北宋理学家、教育家,“关学”创始人,与周敦颐、程颢、程颐、邵雍合称“北宋五子”。

张载从小天资聪明,十岁时跟随师傅学习,就表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品格。十六岁父亲去世,他作为长子,很快成长起来。张载年少时就喜欢谈论兵法,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宋朝边境,张载联络了许多豪杰,意图收复失地。

张载二十二岁时,名臣范仲淹在陕西驻军,他向范仲淹进献《边议九条》,陈述收复失地的办法。范仲淹说:“你是个儒者,怎么能够随便谈论军事?还是要学习儒家经典。”让他阅读《中庸》。张载听从建议,回家苦心学习,涉猎诸家学问,最终将学习重点放在儒家“六经”上,慢慢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。

1057年,张载考中进士,等待任命之际,受宰相文彦博的委托,在京城讲授易学,很多人前来听讲。有一天,程颢、程颐兄弟来到京城,张载与他们谈论易学,发现两人的学识远在自己之上,立刻对听课人说:“二位先生的学识比我高,你们要向他们求教。”不再继续讲学,二程因此在京城名声大振。

张载先后历任地方官十余年,工作认真,教化百姓,了解民间疾苦,深受人们爱戴。后来得到推荐,获得宋神宗赏识,入朝为官。

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。王安石想得到张载的支持却被婉拒,很不高兴。不久,张载的弟弟不满王安石的作为,被贬为地方官,张载估计自己会受到牵连,主动辞官还乡,以读书讲学为业。因为他在关中(今陕西省中部)讲学,故而他的学派被称为“关学”。

张载总结自己的学术成就,认为“气”是万物的本体,“理在气中”。他把自己的思想总结为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句话成为传颂千古的名言。

1077年,张载病逝,终年五十八岁。代表作有《正蒙》《横渠易学》等,后人编有《张子全书》。

理学集大成者朱熹

朱熹(1130—1200年),字元晦,又字仲晦,号晦庵,祖籍徽州府婺(wù)源县(今江西省婺源县),南宋思想家、教育家,理学集大成者。

朱熹出生在南剑州尤溪县(今福建省尤溪县),从小很聪明。刚会说话时,父亲指着天告诉他:“这是天。”朱熹就问:“天上有什么东西吗?”父亲感到很惊奇。

朱熹六岁入小学,读完《孝经》之后,在书上题字:“如果做不到孝顺,就不是人。”与同龄人在沙地上玩耍,唯有他认真地画八卦,与其他人大不相同。

朱熹十四岁时,父亲病逝,临终前将他托付给好友刘子羽,又写信请学者刘勉之传授朱熹学问。刘子羽将朱熹当成自己的孩子,单独修筑房子安置朱熹一家。朱熹十九岁时,刘勉之将女儿许配给他。不久,朱熹考中进士。

朱熹担任地方官期间,拜程颐的再传弟子李侗为师,初步接触到理学。在任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,移风易俗,体恤百姓。

1157年,朱熹任满后,发现社会风气已经逐渐偏离了儒学范围,许多人问佛求仙,对国家发展很不利。决定再次跟随李侗学习,完全继承了二程的“洛学”正统,奠定了以后理学的基础。

此后十余年,朱熹不曾入仕,主要从事教育和著述。其间,他积极为朝政建言献策,参加社会活动,并前往潭州(今湖南省长沙市)拜会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。

经过苦苦思索和探求,朱熹于1169年终于领悟到《中庸》的“中和”旧说之误,便重新阅读二程的著作,从全新角度独创了“中和”新说,这标志着朱熹哲学思想的成熟,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深远意义。

同年,朱熹的母亲去世,他居家守孝,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著书立说。1175年,好友吕祖谦前来探访,两人交谈了一个半月,编纂成《近思录》一书。当时,理学家陆九龄、陆九渊兄弟创立“心学”,与朱熹的理论分歧很大。

吕祖谦邀请两人与朱熹在鹅湖书院[今江西省铅(yán)山县境内]交流。双方辩论、讲学十天,虽然没有达成共识,但彼此都对理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。这次辩论成为学术史上一段佳话,史称“鹅湖之会”。

三年后,朱熹在南康军(今江西省庐山市一带)任职,主持重建白鹿洞书院,派人收集江西境内的典籍,充实书院藏书。他亲自订立学规,即《白鹿洞书院教规》,不仅被后世沿用了七百年,同时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规章制度之一。此后,朱熹在湖南路任职,主持扩建岳麓书院(在今湖南省长沙市境内),招聘讲师,广收门徒,使岳麓书院成为当时的著名学府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
1182年,五十三岁的朱熹将自己注释整理过的《大学章句》《中庸章句》《论语集注》《孟子集注》四书合成一书刊刻,称作《四书集注》。我国经学史上“四书”之名第一次出现,从此,“四书”取代了“五经”,成为儒家主流哲学。朱熹将自己的理学体系纳入《四书》中,《四书》成为元、明、清三代的标准教科书,也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考书目之一,其思想也指导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,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。朱熹十分看重《四书》,直到去世前一天,还在修改《大学章句》。

1195年,宋宁宗罢免宰相赵汝愚,任用韩侂胄(tuō zhòu)为相。朱熹一直受知于赵汝愚,也被一并贬谪。当时,经过多年发展,以及朱熹的大力提倡,理学已经门徒遍地,在朝野具备很大的影响力。

言官迎合韩侂胄的心意,将理学斥为“伪学”,焚毁理学书籍,排斥支持理学的士人,将朱熹列为“伪学魁首”,从此开始了长达六年的“庆元党禁”。

1200年,朱熹病逝,终年七十一岁。因为他的思想师法二程,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为“程朱理学”。直到韩侂胄被杀,程朱理学才得到官方认可,成为南宋末年的主流学说。从元朝开始,直到明、清两朝,程朱理学被列为官方哲学,占据主导地位,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活力。

求真务实的张栻

张栻(1133—1180年),字敬夫,又字乐斋,世称南轩先生,汉州绵竹县(今四川省绵竹市)人。南宋初期理学家、教育家。

张栻是南宋初期名将张浚的儿子,五岁时,因父亲多次被贬谪,近三十年,张栻一直跟随父亲在南方各地辗转。张浚很重视子女的教育,即使在贬谪中,依然教授张儒家思想的精华,张栻深入学习了《易经》,又接触到“二程”的理学思想,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。

1159年,二十七岁的张栻向程氏门人胡宏写信请教学问,两年后亲自前往拜见,胡宏同意收张栻为弟子,对朋友说:“张栻来到这里,我们一见如故,他的学问很高,我们这一派学说后继有人了。”胡宏对张栻理学思想的形成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
宋孝宗继位后,积极谋求收复失地,主战的张浚,在被冷落了近三十年后,得到重用,张栻也因此步入仕途。张栻劝说孝宗一定要念及耻辱,亲近贤人,革除弊病。孝宗对张栻的见解感到惊奇,很看重他。不久,张浚北伐失利,主战派遭到攻击,张浚被贬后很快病逝,主和派再度掌权。张栻为父亲办完丧事,立即上书极力反对讲和,但石沉大海。

南宋初年,因为金军入侵,民族矛盾尖锐,抗金战争需要增加赋税,又加剧了阶级矛盾。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统治,大力宣扬儒学,要求百姓遵守伦理纲常。在这种大背景下,一些有见识的学者纷纷主持书院,开坛讲学。湖南地处南方,远离前线,环境相对安定,吸引了很多学者前来定居。

张栻在湖南生活多年,此时也在湖南为父亲守孝,正巧遇到农民起义,他凭借军事才能,为潭州(今湖南省长沙市)知州刘珙出谋划策,最终平定了叛乱。刘珙对他信任有加,重建岳麓书院,邀请张栻主持讲学,张栻便以岳麓书院为基地,授徒讲学,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,开展学术交流活动,慕名前来的学者达到几千人,逐渐形成了极盛一时、独具特色的湖湘学派。

1167年,大理学家朱熹听说张在岳麓书院讲学,特意从福建赶赴潭州,和张栻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讨论,轰动了整个学术界,史称“潭州嘉会”。岳麓书院由此成为学术研究最高学府,附近学者文人闻风而至,盛况空前。

两年后,张栻入朝任职,不到一年时间,被宋孝宗召见了七次。恰逢金朝出现灾荒,主战派立刻上书,主张北伐,希望张栻声援,但张栻并不赞成。孝宗非常生气,质问张栻:“你知道敌国的事情吗?”张栻回答:“臣不知道,但臣知道国内的事情,各地都出现水旱灾害,百姓生活贫困,军队战斗力弱,府库匮乏,敌国可以征讨,但臣担心没有足够实力征伐。”张栻的冷静让孝宗沉默良久。

不久,张栻得罪了宰相虞允文,被贬到静江府(今广西省桂林市)任职,后又调任他地,时间都不长,主要精力仍在岳麓书院讲学。1173年,张栻著成《南轩论语解》《南轩孟子说》,标志着他的理学思想成熟。

两年后,张栻再次到静江府任职,长达四年。因为政绩很好,又担任江陵府(今湖北省荆州市)知府。1180年病逝于江陵,终年四十八岁。

张栻开创的湖湘学派,经过元明两朝的沉寂之后,明末清初由大思想家王夫之继起,至清朝末年,由曾国藩、左宗棠等人中兴,在清末达到鼎盛,造就了谭嗣同、黄兴、蔡锷等一批近现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伟人,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。

本文节选自《二十四史马上读,语文历史都进步》——第十册《宋史》,官方唯一授权发布,欢迎持续关注。

张栻张载朱熹程颢程颐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